天士力助力“头痛学苑教育项目”落地实施丨专家献策头痛诊疗规范发展

发布时间:2024-04-23   来源:网络   阅读:1352

2024年3月1日至3日,全国头痛规范化诊疗培训——“头痛学苑教育项目”走进天津。本次“头痛学苑教育项目”(天津站)由中国卒中学会头痛分会主办、天士力医药集团协办。专家学者围绕头痛的病理基础、诊断治疗、临床研究应用等展开交流学习。中国卒中学会副秘书长兼组织部部长李文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头痛科主任王永刚、天津市环湖医院副院长巫嘉陵、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肖哲曼等十余位专家学者现场授课,围绕头痛相关诊断、发病机制、治疗、临床管理等多方向展开培训。

“头痛学苑教育项目”走进天津

关注头痛疾病危害

 “根据2018年出版的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三版(ICHD-3),头痛可分为原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痛性脑神经病变和其他面痛及其他类型头痛。原发性头痛疾病主要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和丛集性头痛,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致残疾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患者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培训期间,王永刚介绍了“头痛学苑教育项目”相关背景并围绕“头痛概论与头痛相关解剖基础”作分享。

中国卒中学会头痛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头痛科主任王永刚

 “目前我国负担最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按年龄标准化DALYs率)依次是卒中、偏头痛、AD及其他痴呆、CNS肿瘤和特发性癫痫。其中,偏头痛是 10-39岁人群神经系统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且以女性居多。”王永刚援引2023年发表在Neurology上的《1990-2019年亚洲神经系统疾病负担》相关研究进一步解释了重视头痛规范化诊疗的重要性。他认为,偏头痛作为一种致残性疾病,发作期引起严重失能,发作间期共病焦虑、抑郁、睡眠障碍、认知减退等,偏头痛对最具有生产力青中年人群疾病负担的影响不容忽视。

加强头痛正确认知

 “很多人认为偏头痛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这是错误的认知。在中国约有1.3亿患者深受偏头痛困扰,每10个18-65岁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患有偏头痛。其中,青壮年人群高发,患病峰值年龄 40-49岁。”王永刚说,作为一种常见神经系统疾病,偏头痛具有高患病率、高度失能性、高疾病负担等特点。然而,我国既往对偏头痛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较大不足,患者就诊率和医师正确诊断率均偏低。此外,患者本身对疾病的关注程度和重视程度也存在不足,有些患者认为“忍一忍”不处理也可以,或者服用一些止痛药就可以,没有必要“小题大做”,直到痛到无法忍受才进行就医。

 对此,王永刚认为,针对包括偏头痛在内等原发性头痛的诊疗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一方面需要广大神经内科医师不断加强学习培训,提升头痛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提高社会各界对头痛疾病的正确认知,做好患者教育及头痛全程管理,减少因疾病导致的失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升头痛诊疗水平

 2023年6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头痛协作组制订发布了《中国偏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国紧张型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国丛集性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为临床医师提供完整、全面、科学的指导意见。王永刚介绍说,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指南还对新型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如神经调控治疗、CGRP受体拮抗剂、CGRP单克隆抗体等。此外,还介绍了原发性头痛的非药物治疗,包括神经调控、针灸、运动、饮食、行为和正念等疗法。

 “偏头痛的药物治疗分为急性发作期药物治疗与预防性治疗。”王永刚解释说,“针对急性发作期,可以选择非特异性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解热镇痛药物、对乙酰氨基酚药物和一些复方止痛药物。此外,随着相关创新研究的进展,CGRP靶点药物也为偏头痛特异性治疗带来新选择。

 对于普通患者来说,如果每个月有4次以上的头痛发作,则需要尽快启动预防性治疗,可以考虑一些抗抑郁类药物和肌松类药物,还可以采取针灸推拿、中医中药治疗等综合疗法。例如,可以选择《中国偏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国紧张型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推荐的养血清脑颗粒这样的中成药来进行头痛的预防性治疗。”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原发性头痛已经应用了二十余年,据文献记载,对头痛发作的频率、持续的时间,和头痛的程度,均有显著疗效;尤其是伴有心烦易怒,或失眠多梦,均可明显改善。

 “加强我国头痛领域基础研究和诊疗技术创新,不仅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头痛患者的实际需求,还能推动全国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对于医学界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未来,希望通过‘头痛学苑教育项目’进一步促进头痛诊疗人才培养,完善我国头痛领域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王永刚说。